筑梦ing | 探寻都江乡土风情,助力教育革新
- 时间:2019-08-12
- 来源: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
- 作者:
7月13日,早早起身,收拾好背包,即使天气依旧如下着雨,豆大的雨滴滴落在我们的帽子上,衣服上,但志愿者们的热情与前进的步伐,丝毫不受影响。我们将前往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探寻人文古迹以及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深刻感受都江历史故事及人文风情。
探寻人文古迹
上午,走过漫漫山路,穿过层层雨雾,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都江镇,开始了我们的人文历史的探寻之旅。冒雨步行,走走停停,在一栋栋屋子的背后,我们见到了都江府古城的四大城门,仔细观察古城门的组成材料,了解城门背后的历史,感受远古人民的智慧力量。
都江厅城墙,始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初系土筑。十一年(1733)改建础石城,逾年竣工。该城间布局合理,工艺精巧,是山城建筑的典型代表。
都江厅城墙系清政府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时期设置的“新疆六厅”城之一,时至今日,其余五厅城古州(今榕江县)、台拱(今台江县)、清江(今剑河县)、丹江(今雷山县)、八寨(今丹寨县)因旧城改建厅城遗迹均无存。因此今存的都江厅古城墙遗址遗迹,是贵州在清初时期“改土归流”的唯一历史见证,尤为珍贵。
探寻城乡义塚,缅怀家国英烈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万人坟,记载了1855年贵州农民起义的历史。由于清政府镇压起义军。仅两月时间,清兵就被全歼。之后,清朝政府又派强兵反复争夺,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收尸安埋难计其数,故总称“万人坟”。
志愿者们认真聆听万人坟的介绍
查阅资料,有这样一段关于万人坟的记载:万人家位于都江镇上江三,咸丰5年(1855)6月,都江厅罗光明等率众举行反清起义,攻克都江、八寨(丹寨)、三脚屯(今三都)厅城,与何德顺、潘名杰、潘新简等各族义军配合.转战都匀、独山、古灼(榕江)等地。同治10年(1871),起义失败,其间都江厅城亡者难以计数,亦难以全部安埋。同治11年。文芳藩任都江通判,翌年与上江协副将张梁、上江街士绅李莲等一道收白骨合葬于南门城外,树碑曰:城乡义塚之坟墓。这碑碣记述了罗光明等领导起义之实,1981年9月27日,三都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志愿者们对“城乡义塚”英烈默哀、鞠躬
对万人葬的探寻,让志愿者们了解到了都江当地乡民对保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和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大提高了志愿者们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对来之不易美好生活的珍惜。
探寻调研学校,助力教育革新
在今天的探寻中,我们部分志愿者对位于都江镇上的都江民族小学进行了调研,感受当地的基础教育设备。学校创办于清朝宣统年间,初名为上江初等小学堂,民国二十六年更名为县立都江区小学。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高度重视,于一九八0年十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上江民族小学;都江并乡建镇后,更名为:都江民族小学。据悉,镇上的适龄儿童都在这个学校接受教育。
2019年暑期三下乡总结分享会
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已接近尾声,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与坚持,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我很感谢这次三下乡的机会,给我带来一次意义深厚,受益匪浅的体验。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起克服天气因素;按照安排的行程风雨无阻的进行走访、调研、问候以及支教,与老一辈的交谈中,获得人生经验和那面对生活困难仍不屈的精神;除此之外,在行程开始前的团建也最是让人难忘的,我们大家从点头之交到现在的患难与共,这之间的种种都离不开最初的团建活动;现在我们即将结束三下乡的活动,但这份深厚的友谊仍将伴我们彼此成长,这份从三下乡中学到的精神也终将伴随我们一生!——何美琪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直接还不算太熟,但是在经过第二天的团建活动后,我们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在本次三下乡志愿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看望的老人中,一位患有脑梗的老人家,奶奶80岁高龄。孤身一人生活,为了不麻烦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徐润钿
非常荣幸有机会能来到三下乡,我一直都觉得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情,来到这里看见了很多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事,觉得自己成长了一点,然后还认识了一群小伙伴,一起支教一起去看望老人家一起玩游戏一起欢声笑语一起雨中漫步,印象深刻的瞬间太多太多了,很高兴认识大家,很高兴有这段经历,谢谢!——白海燕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志愿者们默默付出,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特表彰在本次三下乡中表现优秀的个人。
用一本小小的笔记本来感谢他们这几天的努力付岀,感谢黔乡路上一路付岀最好青春的我们。
优秀引领奖:王应进、潘婷
最佳导演奖:房海锋
勤奋之星奖:何美琦、蔡振达、林秋香
最佳宣传奖:李蕊
书画小能手:洪浩威
最佳小老师:黄凯媛、麦日源